制定养犬的规定要体现法治精神

 

制定养犬的规定要体现法治精神

“犬有湿草之恩,马有垂缰之义”。在动物中,狗应当是人类最为亲近的朋友了。不过,在许多地方,人类却突然对“狗”朋友看不上眼了,先是说犬伤人、犬扰民等问题已成为一大公害,后是全国各大城市竞相制定养犬规定。

   作为一个追求法制文明的社会来说,制定一些养犬的规则倒是符合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方向。不过,当认真审视各地所制定的规则时,笔者遗憾地发现,规则并没有体现现代立法所应有精神和要求,随意、主观、空洞、迎合部分人的口味,使这些规则显得不是那么有规矩。

    “犬”为患,非犬之错,治理犬患,实际上是在治理人患,所以说,管理犬的规定其实是给人定的。既然是给人定的规矩,那么,这种规矩首先应当尊重人,以人为本。犬之所以成患,根本原因在于养犬之人过于放纵自己的“养犬权”,而对他人的“安居权”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使自家的犬凌驾于社会上的人之上,“狗权”高于了“人权”。从此意义上讲,制定管理犬的规定,根本目的在于为人类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不要因为“犬”的存在而影响到人的生活。因而,法律对于犬和养犬人的行为严格约束,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养犬的人来说,其养犬之目的就在于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养犬扰人虽不足取,但亦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养犬之人的需求和利益。

    制定有关管理狗的规定时,规则自身的刚性和力度是一个关键,应避免出现应景式立法和口号式立法。长期以来,我国立法存在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为了“应付”形势一时的需要而进行立法,从目前各地所定立的有关饲养宠物的城市立法来看,要么是法规过于机械而沦为观赏性立法,要么是过于笼统粗疏而成为满足形势一时需要的口号。比如,《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中规定:“养犬不得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犬吠影响他人休息时,养犬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这明显是一个缺乏操作性的口号式立法,别说养犬不得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就是人自己也不能干扰他人正常生活,这种立法的作用和意义均值得考虑。其实,在国外,关于宠物的立法很多,许多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有三部涉犬法律,即《恶犬法案》、《联邦动物保护法》和《妨碍公共利益法》,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市民养犬行为,形成了强有力的犬类法治体系,其中有一个著名的“三吠”原则,即在居民区,犬吠超过三声,即算扰民,犬主人就要受到相关法律的惩罚。“三吠”原则相比于北京市的笼统规定“犬吠影响他人休息时,养犬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无论是在法律所要求的确定性上,还是在执行中的可操作性上,均要优越得多。

    此外,制定养犬的相关规定,我们不能忽视“犬”自身对于犬主人所具有的价值。且不说犬作为伙伴,可以给犬主人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就是把犬看作是一个纯粹的物体,它本身也是有价值的,是属于犬主人的私有财产。宪法规定,任何人都无权未经许可,不经司法程序剥夺他人的私有财产。从各地的立法来看,对于经过合法登记的犬,基本上均给予了一定的保护,但对于那些没有经过合法登记的犬,则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地方规定责令办理登记手续,有的地方则规定予以没收。其实,登记行为只是国家进行管理的一种行政手段,登记与否并不能改变权利归属状态,这一点,也可从非法犬伤人要追究犬主人责任上得到明证。所以说,无论是合法的犬,还是非法的犬,它都是犬主人的犬,是犬主人的私有财产,不能因未履行登记手续而予以没收。

    总而言之,立法不是为了管制,更不是为了满足社会一时一事之需进行的运动,而是在尊重现有制度和秩序下,为平衡和协调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而进行的社会管理手段。犬成患,需治理,但治理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犬”,而应当综合考虑养犬人、社会大众、公共管理等多重因素,因为,在有限的公共环境里,多种利益主体只有相互协调和彼此体谅,才会形成文明、均衡、和谐的社会环境。如果在治理犬患的同时,我们不能充分保护现有的权利关系,则极易引发新的社会问题,相关的立法也就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具,结果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在个别时候,甚至连标也治不了。

·再审申请人侯某某诉东阿县某...
---------------------------------------
·张某某危险驾驶罪一案
---------------------------------------
·某公司与胡某某民间借贷纠纷...
---------------------------------------
·霍某某受贿刑罚变更刑事裁定书
---------------------------------------
·霍某某受贿罪刑罚变更刑事裁...
---------------------------------------
·周某某、高某某非法经营二审...
---------------------------------------
·安某某危险驾驶一审刑事判决书
---------------------------------------
 
 
 
 
 
 
版权所有@山东德孚威律师事务所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2508号名士杰座1206室。
电话:0531-61365567、61365568 传真:0531-61365565 鲁ICP备06012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