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霆案——五年重不重?司法如何回应民意?
许霆案——五年重不重?司法如何回应民意?

新闻来源:北京大学法学院  转载时间:2008-4-15
2008年4月13日晚七点,由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办的“法治与公共政策每周评论”第十场于北京大学理教107教室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首都高校学生和其他各行各业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朋友参加了本次评论,教室内座无虚席。

  本期围绕许霆案及其引申话题,贺卫方教授和王锡锌教授作为嘉宾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贺卫方教授首先表达本案适用法律存在争议的情况下,或许应该考虑很多国家“非刑罚化、非刑事化”的趋向,能用民事不用刑事。对于本案的改判,他表示五年还是合适的,但判决的推理和说理过程是否具有革命性值得商榷。王锡锌教授对于改判则表示觉得失败,他认为司法在此个案仅仅是结果上回应了社会的需求,却在说理等技术上没有足够的回应。

  贺卫方教授更多谈到本案的三点引申问题,即法律规则确定性与自由裁量,司法、民意和新闻媒体,判例制度。他指出法治和法官职业的内在要求之一就是保证法律规则的确定性、保守、不求新求异,避免过分自由的裁量。这个矛盾恰恰是许霆案“法外施恩”所面临的。如何获得法律规则的确定性,他更多的寄希望于中国的法学教育,即法律职业主义。此外他认为立法的健全和司法解析也承担着很大的作用。而许霆案作为继孙志刚案、聂树斌案、刘勇案等案件后民意、新闻影响司法的又一典型,贺卫方教授自此出发谈到了中国网络时代作用的双刃剑效果,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他对比英美的做法,认为新闻需要自由、应该监督,但脆弱的司法独立同样需要巩固。最后,贺卫方教授对于许霆案是否会成为影响立法的标志性先例谈了自己对于判例制度的思考。他指出九十年代后中国已经由立法推动法治发展为“个案推动”的时代。但他认为许霆案因为判决说理性不足,所以很难作为一种对法官判案具有指导意义的先例,也很难真的影响立法。

  王锡锌教授认为正是民众社会心理期待和法院的判决迥然不同,才激发了民众对司法的具体化的感觉,从而使得本案成为关注的焦点。对于许霆案,他认为法律适用上的不平等、规则法治结果和社会常识意义上“比较的非正义”之间的矛盾是造成人们不满和谴责的重要原因。而面对民意,司法应该如何与之互动,王锡锌教授觉得是值得思考的。相比贺卫方教授更多强调的司法独立,他认为民意是应该受到重视的,但更多应该完善调整司法技术,而不仅仅从司法结果上简单的回应民意。

  同学互动提问讨论阶段,有同学提到媒体注意力分配不平衡也会带来不平等判决的问题,如许霆案被关注,但更多的案子即便在网络时代的自由下也未被关注处理。贺卫方教授认为,个案能被关注,更多与其是否本身具有易于被关注的要素有关,如吸引眼球的字眼、优秀的媒体、具有影响力标志性的学者等。但他指出媒体自有其责任,我们应该更多考虑如何推动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寄希望于媒体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到更多的个案上。

  许霆案激变究竟后续如何?它是否能成为一个影响性个案些许带来对中国法治的推动?民意面前司法如何回应?这些本期评论涉及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的关注和讨论。(文/袁毅)
·再审申请人侯某某诉东阿县某...
---------------------------------------
·张某某危险驾驶罪一案
---------------------------------------
·某公司与胡某某民间借贷纠纷...
---------------------------------------
·霍某某受贿刑罚变更刑事裁定书
---------------------------------------
·霍某某受贿罪刑罚变更刑事裁...
---------------------------------------
·周某某、高某某非法经营二审...
---------------------------------------
·安某某危险驾驶一审刑事判决书
---------------------------------------
 
 
 
 
 
 
版权所有@山东德孚威律师事务所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2508号名士杰座1206室。
电话:0531-61365567、61365568 传真:0531-61365565 鲁ICP备06012027号